視障陪跑繩《繫》於你我之間 實踐大學一堂為人服務的設計課
有個身心障礙的朋友說,在一般人眼中彷彿很有耐心、對甚麼事情都能接受的身障者,其實是秉持不願麻煩他人的心意,而情願自己沉默接受、屈就下來。被問及為什麼視障陪跑繩幾乎都是同樣的童軍繩、甚至是同樣的綁法時,視障跑者回應我:「能跑步就夠了,其他的,都不好意思去麻煩。大家都是這樣。」
一體適用的陪跑繩,消去了每個人的自我個體性,也未能針對不同跑者的習慣作專門的設計。而今,在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與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跨領域合作下,22名設計師創建了28件工藝作品,並於實踐大學舉辦《繫connected》靜態展演,為視障跑者注入了新色,也讓他們能更驕傲、愉悅地享受運動奔馳;在教育部體育署大力推動運動平權、身心障礙運動的政策下,不只是特殊教育、體育學系,而也有更多橫向展開諸如設計學系、工藝等單位願意挹注心力為運動平權發聲倡議。
由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謝詠絮副教授與「愛運動動無礙」運動平權發起人姜義村教授,結合臺中市立啟明學校資深田徑教練張福生與帕運選手楊川輝擔任指導。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們的作業是,以所學的設計及製作技巧應用於視障跑者手上的那一條串接的陪跑繩,以及陪遊繩。化巧思創意為人本服務,以顯揚藝術的使命對抗不凡現實。
實踐大學的學生們汲取視障跑者的分享與經驗回饋,著手打造獨具特色、結合機能性的陪跑繩或陪遊繩,最終作品於112年5月30日晚上在實踐大學MN棟B2中庭舉行靜態展演以及記者會,邀約許多媒體、視障跑者共襄盛舉。而每位設計師的巧思與手藝,不只提供視障跑者更好的陪跑繩選擇,亦不再只能將就傳統的童軍繩陪跑繩,讓陪跑繩不只是一項工具,而是結合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工藝作品。
新聞連結: